我国知名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2/5481230.html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村庄,伴随着冉冉升起的太阳,沉睡的村庄渐渐“苏醒”。在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高集镇渐庄村,邱国*给家里的两位老人做好了早饭,便急匆匆的来到离家不远的艾云生态农业种植基地。基地的葡萄已经长出了新芽,展叶进入新梢成长期,此时温度的控制非常重要,而邱国*的工作,便正是这其中关键的一环:为大棚卷、盖棉被。
年40多岁的邱国*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由于家里的两位老人都患有慢性病需要人照顾,他只能留守在家,日子过得很是紧巴。去年年底,他来到大棚基地里打工,终于有了固定收入。“大家伙都盼着这大棚里的水果长得旺、卖的好,这里是我们的脱贫希望。”
一张工资表
走进艾云生态农业种植基地的办公室,进门处的墙上张贴着两张A3大小的纸,上面竖排写着的是50位村民的名字,横排则是日期。
“这些都是在我们这打工的村民,每天他们到了之后第一件事情便是来这签到,按天给钱,一天大概60—80块钱不等。”基地技术员徐德峰说。
高集镇曾是东阿县的贫困乡镇之一,有13个村庄是省定贫困村,占辖区村庄总数的27%,且贫困人口大多数是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这些特殊贫困群体,很多都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和条件,开发式扶贫难以发挥作用。
年起,高集镇政府统筹利用村级互助社资金转产业项目资金.07万元,在苑庄村西集中建设高校集约蔬菜大棚28个。之后,新的大棚陆续建设投产,截至目前,共建设大棚72个,其中44个大棚为扶贫项目,一年能为高集镇户贫困户带来52.万元的扶贫收益。
让邱国*讲讲脱贫,他笑着说:“俺没啥文化,要俺咋讲?”笑过之后,他却又一脸严肃。除了沉重的家庭负担,邱国*自身条件也并不好,他有轻微的视力残疾,且腰不好干不了重活,之前想要出去打工却找不到愿意用他的单位。
“现在有了工资,日子终于松快了些,以前那么多苦都熬过来了,没趴下就要干到底。”站在基地的田垄上,看着一棵棵葡萄枝展露出的新芽,邱国*坚定地说。
一份帮扶情
“来,尝尝我们的火龙果不?”走进艾云生态农业种植基地,技术员徐德峰随手递来一个手掌心大的火龙果。
“火龙果还没到盛果期,到这一茬的末了了,果子小,但味道一点不差。”徐德峰边说边随手剥开了一个火龙果的外皮,红红的果子水汪汪,咬上一口,味道清甜可口。
这天上午,高集镇*委书记赵亚秋也照例来到了基地,基地距离镇政府大约只有5、6分钟的车程,他没事便会过来逛逛,问一问有没有什么需要镇上帮忙解决的。
“针对镇上的贫困群众文化程度低、年龄大、就业难等实际情况,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赵亚秋说,“基地承载了全镇贫困户脱贫的希望,我们应该也必须要把基地做大做强。”年上半年,高集镇*委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实施了“旗红果香”*建联合共建行动,将基地设为研究所实践联系点,优先供应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弥补了基地种植技术短板,提高了产业管理水平。
“基地的水果打农药吗?”面对这一问题,一般可能得到的都是否定回答,徐德峰却实话实说,“一点药都不打确实不行,对果子成长不利,我们用的是比较好的生物制剂,镇上农技站的工作人员宫克忠经常来,对产品的农药残留进行抽样检测,确保我们的产品符合标准。”
得益于严苛的生产标准,和完善的质量追溯系统,年夏天,基地的葡萄成熟时,来自聊城、德州、济南等周边城市的货商纷至沓来,这让在基地打工的村民们各个喜上眉梢。
一本增收账
“你心中的全面小康是什么样?”一千个人似乎会有一千种回答。有人说不愁吃喝,也有人说是茶余饭后还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时间拨回到前些年,这些朴素的愿望还只是奢望。在高集镇潘庄村,穷了大半辈子的贫困户张凤英,唯一的收入来源“既要看天也要靠地”。
“人老了,种地也是力不从心了。”张凤英一度认为,自己和老伴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几十年前,老伴王承银因为一次事故没了一只手,前几年,又因为脑梗导致瘫痪在床。当时在外干活的张凤英一赶到家,就忍不住掉了泪:“为啥偏偏是咱害了病。”
眼泪一抹,这关还得过。镇上的扶贫干部得知了这一消息,便到家里为她细细讲了贫困户享受的医疗优惠。得知治疗费用大部分能报销时,张凤英又掉下了泪。
年,张凤英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在基地谋了个差事,“大棚离咱村不远,骑车子几分钟就到,并且棚里里常年都有活,天天都能有收入。”打工的收入加上大棚基地的分红,让张凤英摘掉了贫困帽,“高兴”,是她一直挂在嘴边的词儿。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如今,漫步高集镇,整齐的房舍、平整的马路,蓬勃兴旺的富民产业、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诉说着这里天翻地覆的变化。尽管各村发展禀赋各异,但人们奔向全面小康的劲头一样饱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不变。(庆科)
责编:闫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