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让大运河真正成为南北交通运输的大动脉的功
TUhjnbcbe - 2024/7/2 1:36:00

「本文来源:北京交通广播」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节选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治水民间有能人

大运河流经山东聊城,即将流向济宁。济宁属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接的地带,海拔在50—米以上,地面海拔60-36米,起伏比较平缓。

明初建都南京的时候,南北大运河没有受到重视。明成祖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为了实现南粮北运走捷径的航线,在元代京杭运河的基础上,首先对山东境内的会通河进行疏浚整治。

因为古代开凿运河,大都借助于自然河道,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工程量。

会通河南北走向,是联结海河的支流——卫河、淮河的支流——泗水最近的路线。

在这儿多说两句,泗水的源头是泉林,因为泉水多得如林子一般而得名,可谓“名泉七十二,大泉数十,小泉多如牛毛,昼夜涌流不息。

孔子曾在泉林设坛讲学,站在源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cúlái”的诗句。唐代诗人张籍也写过:“泗水流急石纂zuǎn纂,鲤鱼上下红尾短。春冰销散日华满,行舟往来浮桥断。城边鱼市人早行,水烟漠漠多棹zhào声。”

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诗最有名: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不大可能到过泗水滨,写这首诗其实是想往孔先生的境界,可由于这首诗传诵至今,就使泗水名扬天下了。

再说回运河,京杭大运河在山东境内的临清到济宁河段,地势比南北都高,所以影响通航,遇上缺水的季节,水源不足,不能通行重载船只。

此外,又常受到黄河决口的影响,河床经常淤塞,因而运河航运时断时续。解决这个问题的重任,落到了明代工部尚书宋礼的头上。

明永乐九年,也就是公元年,宋礼等人奉命征调民工十六万五千多人,疏浚运河。

由于会通河缺乏水源,宋礼深入察看沿运水系、地形,访问群众。

在他还没有准注意的时候,偶然听到了乡间有个布衣高人叫白英,当然,也有人说白英是乡官。总之,宋礼立即拜访了白英,虚心倾听他的高见。

白英纪念像

白英是有心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河道治理,他没有让宋礼失望。

白英认为会通河水源不足的问题必须解决,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以前选择的“水脊”、也就是分水点不合理。他建议,把位于会通河道最高点的南旺镇作为水脊。

白英又全面分析了会通河附近的河流、水源分布情况,当时,在大运河的东侧,南旺镇南面有沂yí水、洸guāng水,还有刚才说到的泗水,水源比较丰富;

可南旺镇北面只有大汶河,为了解决南旺镇北面水源不足的问题,白英建议改建元朝建的堽gāng城坝,同时在东平县的戴村修筑拦水坝,也就是戴村坝,把大汶河的全部水量和它沿线的泉水溪流引到南旺,注入会通河。

他还建议在南旺修建分水闸门,使六分水向北流到临清,接通卫河;四分水向南流到济宁。也有人说是三七分的,三分向南流,七分向北朝天子。

总之,为了便利航运,白英针对地形高差大、河道坡度陡的特点,建议在南旺镇南北两边一共建水闸三十八座,通过启闭各闸,节节控制,分段延缓水势,好方便船只顺利地越过南旺的分水脊,经临清、直达京师。

为了保证充足的水源,白英还建议利用天然地形,扩大会通河沿岸的几个天然湖泊,修建成水柜,也就是小水库,并且设置斗门,以便蓄留和调节水量。同时,开挖河渠,把附近州县的几百处泉水,引入沿河的各水柜。

最终,由宋礼领衔,白英任总工程师,十几万人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劳动,完成了伟大的大运河南旺水利枢纽工程。

从此,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畅行无阻,漕运能力大大提高,每年从东南运粮米几百万石到京师。

大运河真正成为了南北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对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内河航运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永乐17年,也就是公园年,南旺水利枢纽工程竣工之后,工部尚书宋礼带着白英进京复命。

走到德州桑园驿的时候,由于八年来过度操劳,白英竟然呕血而死,悲伤的宋礼深知老友的心思,谨遵他的遗愿,返回山东汶上,把白英葬于彩山之阳,而后回京,将白英的功绩奏明了皇上。

宋礼,一个正部级的领导,能在乡野间识得英雄,更不仗势贪功,也是一个难得的好官。

白英死后,明清历代为他建庙立祠,颂扬他的功绩。明永乐皇帝追封他为“功漕神”,清乾隆皇帝封他为“永济神”,光绪皇帝勋他为“白大王”。

今天,山东省汶上县南旺镇,仍然保存着占地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分水龙王庙。

南旺分水工程具有历史长,效益显著的特点,有关专家认为,该工程可以和都江堰工程相媲美。

这个水利工程直到年黄河决口北移、运河停运,才逐步废弃不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罡城坝和戴村坝仍旧用它来灌溉、防洪、进行河道整治。中国著名民间水利专家白英作出的巨大贡献一直被世人所称赞。

下一集,我们将走进济宁城,聊聊传说中的圣人们。

北京交通广播FM推出60集“千里舟行下江南”全景再现大运河文化

“水波潋滟,直向江南秀色;舳舻千里,彰显通漕天下”。“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扶持作品、北京交通广播特别策划的60集音视频立体式专题节目《千里舟行下江南》在FM正式推出,同步登陆各大新媒体平台,带领大家从万里长城到西子湖畔,触摸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搏,感受千年古“运”,锦绣长“河”。

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在世界三大运河中开凿年代最久,流域最广,全长多公里,“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鱼;驰风之樯,繁于南山之笋”,即为当年漕运忙碌景象的真实写照。大运河是中华民族融合交流的灵魂和国家统一强盛的命脉,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年,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交通广播推出《千里舟行下江南》,致力于向大家传播运河文化包容、开放、开拓、进取和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打造京味广播,重塑城市记忆,通过聚焦大运河的地理、历史、文化、民俗、人物、旅游,以及历史掌故、考古、故事传说等多个角度和节目互动、线下活动等多种传播形式,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篇文章做大、做实、做好,传播运河文化,凝聚城市精神,建设文化中心,传承中华文明。

关于大运河的历史记载,散落在多部史籍资料中,其中不乏生动有趣的故事。北京交通广播创作团队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前期采访组历时16天,游历10座大运河沿线城市,后期加以提炼整理,将古今故事和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形成稿件,由金话筒奖获得者郭炜演播、资深广播音响制作团队完成这一专题的后期制作。

本系列节目采用全媒体、多平台的传播模式,辅以视频纪录短片和3D音频选集,带大家全方位感受“大运河文化带”的悠远神韵。

用现在讲述过去,用历史告诉未来!

每周一到周五12:30-13:00

锁定北京交通广播FM.9

大运河纪事——千里舟行下江南

《听天下》正在播出

戳图片,在听听FM收听

出品人:余俊生

总策划:边建、李秀磊

监制:蔡明可、唐琼、陈炳岩

项目统筹:延安、张丽

编辑制作:程涵

演播:郭炜

音频包装:梁和芝

新媒体包装:薛晓明

项目执行:张世强

部分图片来源:记者拍摄及网络图片

点个

和更多朋友一起

1
查看完整版本: 让大运河真正成为南北交通运输的大动脉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