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谷建华图说古运河之张秋趣事人民资讯
TUhjnbcbe - 2024/8/12 23:45:00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张秋篇鉴赏

“张秋”是个难释由来的地名,历史长久。原属东阿县,与寿张、阳谷二县交界,后来阳谷县地近东平湖、梁山泊,大运河、黄河故道以及其他河流穿经交汇。每遇阴雨连绵,众河水涨溢岸,建在河口的村落被无情的洪水冲毁,田园里的庄稼、蔬菜受到惨痛的吞没,这里的前人遭到严重的灾难。但穷家难舍,故土难离,人们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忧愁河口再涨发,有学问的人就给河口边村落起名叫作“涨秋口”,“秋”字不取季节之义,而是“愁”的意思,形象地告诉后世,这里的前人遇到的水害。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研讨会图片

后周显德五年(年),周世宗柴荣亲自到长江督战,欲扫灭南唐,南唐主请和,把江北之地献给后周,后周得到江淮14州60县。为将这辽阔富庶区域粮物及时征集而运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开浚汴口(隋通济渠会黄河之处),引导黄河之水走通济渠故道入淮河,再入海。如此一来,黄河不再沿故道东流入海,也就不再给齐鲁地区造成危害,涨秋口一带农业生产得到保障,庄稼获得丰收,便改称“张秋”,“张”取大义,“秋”取收成义。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在明弘治间修筑滚水石坝之后,黄河对张秋(时称“安平镇”)不再构成威胁,两侧码头稳定,“夹渠而室者以数千计,五方之工贾骈集而滞鬻其中”。镇中专业化商品街竟有20余条,诸如盐店街、清香市街、竹竿街、丝缎街等等,齐鲁的鱼盐梨枣,秦晋的毡毯皮革,吴越的绫罗锦缎,闽广的奇珍异宝,在此鸣掉转毂,纵横磊珂,以相灌注,成为大运河岸边的商贸重镇。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张秋篇鉴赏

从临清到聊城,由聊城到张秋,从张秋再往南,是逆水行舟。画卷上运河中一艘装满北方货物的大货船正向南行驶,逆水又逆风,必将帆落下,只能靠纤夫拉曳缓缓而行。三条又长又粗的纤绳拴在梳桅下部,二三十人肩套纤板,面朝纤路,弯腰使劲前拽,船头二人撑篙点河,避免船头触岸礁石,船在搏风斗浪中稳稳前进。每走一步,纤路上的汗就多一滴,从纤夫们一致的步伐看,就好像传来了高亢的号子声。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名胜一上闸一柳林闸一下闸一十里闸

大运河上有两道石闸,头道闸的外面,货船落帆骈集,等待过闸,两道闸间也有船停泊在两道闸的前面,准备过两道闸。两道闸的岸边,各有四方草棚一座,内设轴承绞盘,盘上嵌安三根木杠,每杠都有闸夫或推或拽在提闸板。一条小河流入运河,与运河形成一个“丁”字,这“丁"字处就是京杭大运河的水脊之处,这两道石闸就是水脊处控制源流方向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上闸一一柳林闸和下闸一一十里闸,充分体现了大运河治河技术在当时领先于世界的水平,是治河工程官员和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名胜二南旺分水一水脊

从张秋到济州的这段运河,要爬过一个高坡,这个高坡处就在济州以北南旺村一带,称“大运河水脊”。谁听说过河水能爬坡?尽人皆知水往低处流,运河怎么会爬坡呢?南旺比北面的临清高90尺,比南面的徐州高尺,大运河从临清南下,要爬过南旺水脊,大运河从徐州北上,也要爬过南旺水脊。这个问题在元代至元年间开凿济州河、会通河时已经解决了,就是通过在大运河沿途上建造一道道水闸而予以解决的。但是,南旺水脊处的水源是汶河河水,这条河河水从东向西流到南旺处,与大运河形成了一个“丁”字形,有七分水向北流,有三分水向南流,所谓“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水源分散,水脊突出,漕船怎么过这道水脊?

《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张秋篇鉴赏

明永乐九年(年),永乐帝委派刚直不阿的工部尚书宋礼来治理运河水脊,他同工部侍郎金纯等官员,深入调査研究,采纳当地博古通今、治河有道的汶上民人白英的治河意见,并且委任白英为治河总监,带领征调的四府民夫十余万人,全面综合治理水脊及其他相关的开河、建坝、寻泉、修闸、蓄水、引流等一系列问题,诸如开挖80余里新汶河,并在戴村修筑五里长拦河大坝,引导汶河河水流入运河济运。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在新开汶河入运河的河口水脊处上游一段,于河底修建长长的分水尖,将汶河水三七开,七分向北流,三分向南流;在汶河入运水脊处的南北各建一道节制水闸,水闸的顶部高于南旺水脊,漕船南来北上,闭脊北闸,使汶河水全部南流,水面高出水脊,船过水脊,闭脊南闸,使汶河水全部北流,启脊北闸,送船北上,北来南下船只反之;在脊北新建石闸17座,脊南新建石闸21座,还在大运河两岸筑堤蓄水建闸,干旱水源少时开闸放水济运;在南旺的汶河口运河对岸,修筑了长米、高4米的石岸,以防汶河水冲毁堤岸淹田毁庄。经过综合治理,科学巧妙地解决了大运河水脊与水源短缺的重大难题,这都是六七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名胜三南旺水脊龙王庙

南旺一段运河的闸坝、河道、水源的机构,挨着的就是大运河边最大的龙王庙。龙王是道教神灵,主管江河湖海,不使惊涛骇浪伤害民间,有时也能兴风作雨,解除世间旱情。旧时多有官民迷信,每遇水旱灾情,就成群结队去龙王庙,烧香上供磕头,祈祷龙王神像保佑平安无事。

《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张秋篇鉴赏

但南旺水脊的龙王庙不同,开始应该称“宋礼祠”,因宋礼从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出发,不计较个人得失,任职罢官,再任职再罢官,而治理南旺水脊这一运河大事坚持不渝,深入民间,得到汶上白英这位治水专家的全心全意辅助,终于带领当地十余万百姓,彻底解决了南旺水脊和水源不足的重大困难,为千古传颂。明代,人们为纪念他,就在水脊处建造了宋礼祠。后来道教在这里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龙王庙,故有“分水龙王庙”之称,而最初的宋礼祠渐渐地被龙王庙掩盖了。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名胜四鲁运河

这里的运河称“会通河”“济州河”,合起来称为“鲁运河”。早在元至元十二年(年),丞相伯颜在领兵攻讨南宋的途中,就派遣郭守敬勘察淮河至御河之间地形地貌和河流水道全面情况,并且制成测绘图上奏元世祖。次年,伯颜曾经上奏皇上说:“江南城郭郊野,市井相属,川渠交通,凡物皆以舟载,比之车乘任重而力省。今南北统一,宜穿凿河渠,令四海之水相通。远方朝贡京师者,皆由此致达,诚国家永久之利。”

《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张秋篇鉴赏

在经过精密测算和努力等备后,正月至同年六月修挖了会通河,接济州河北端的须城,北到聊城再西北到临清,与御河接通,全长余里,也同时修建了不少水闸。这样,由北向南自临清第一道闸到济州最末一道闸,在大运河上共有31道闸,故而这段大运河又称作“闸河”。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张秋篇鉴赏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谷建华个人简介: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年春,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为续接千年大运河历史文脉,传承年泱泱大国的厚重文化,董事长谷建华对历史文化挖掘和保护的责任感,以特有的文化大发展的战略眼光组织数十名专家学者,发起了徒步大运河两岸实地考察,收集素材,开始了创作《古运回望图》的浩大文化工程。

历时5年之久,于年末由董事长谷建华担任策划,众多知名艺术家共同参与完成了历史长卷《古运回望图》。

全卷长米,高0.83米,用中国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手法与现代水墨技法融为一体,完美地将漕运鼎盛时期京杭大运河的风貌跃然纸上,展现世人。

《古运回望图》长卷是历史横切面的真实的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运河两岸绵延约公里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

本文来源:央广网

1
查看完整版本: 谷建华图说古运河之张秋趣事人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