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教育世家牛超牛老师很牛,带出万名学
TUhjnbcbe - 2024/8/28 17:41:00

编者按:一方讲桌,三尺讲台。今天,我国迎来了第37个教师节,教育部推选出首批个教育世家。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天下桃李,悉在世家”系列报道,走进山东的教育世家,深入挖掘教育世家代代传承的故事,以此向教育世家致敬,向广大教师致敬。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田汝晔崔烘昌张晓光

9月3日,在淄博第一中学那棵近百年的皂角树下,牛超和他的几位学生坐在树下聊天,一时间,欢声笑语响个不停。时间放佛又回到了四十多年前,这位学生眼中如父亲般的老师,自年任教中学以来,带出了近万名学生。

“传道、授业、解惑”,自牛超的曾祖父教书育人开始,到他执起教鞭,再延续至女儿为人师表,三尺讲台已经伴随他们一家五代累计超过一百五十余年。

(牛超和他的几位学生坐在淄博一中的皂角树下聊天)

言传身教的家风

窗明几净,阳光洒进房间,在牛超家中客厅的摆台上,放着一张父亲牛强泰年轻时的单人照和一张全家福。“这是我父亲十六岁时在南京照的,另一张是小时候和我爷爷一起拍的全家福。”牛超每天都把照片擦拭得干干净净,在他看来,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感。这两张照片象征的是一份家族的传承,他们传承的不仅是一份事业,更是一种言传身教的家风。

(牛超夫妇和外甥女张天怡合影)

牛超今年66岁,有老师的威严,笑起来又和善可亲。谈起家人,牛超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地微笑,面对记者,他侃侃而谈。

“我们家祖孙五代教书育人,是从我曾祖父做私塾先生开始的。”牛超的曾祖父牛兴翼是晚清举人,家境殷实,看到贫穷的乡民为填饱肚子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决心办一个学堂教孩子们读书学习。于是,牛兴翼老家龙泉镇大土屋村腾出一间房子,做了几张小桌办起了私塾学堂。“这是我家五代教学的开始,也是传承至今,我们全家人们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石。”牛超说,曾祖父重视教育教学、无私奉献,更是注重言传身教。

牛超的祖父牛善卿曾在南京工作,解放后,牛善卿毅然回到了家乡,开始弃商从教,参与到教师队伍当中。那时读书孩子的家庭都很贫困,牛善卿拿钱为孩子们买铅笔本子,为那些交不起学费和书费的孩子做工作,垫付学费或书费。牛超说,爷爷的故事没有停留在黑白照片上,而是活在同为教师的父亲讲述的感人故事里,爷爷的善举在他的童年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牛超的父亲牛强泰十七岁那年,被单位保送到省立师范学校进修,毕业后服从分配到淄博金岭铁矿业余中学教学。“父亲在金岭铁矿任教时颇具威望。”牛超十分自豪地说,矿上的职工们都说,见到矿长可以不下自行车,看到牛老师再快再远也得下车打个招呼。足以见到大家对知识的渴望与尊崇。

牛超一家合影(左四为牛超、右一为牛明哲)

“不求回报,只为教书育人。”牛超颇为感慨地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这是祖辈带给家族最宝贵的品质,从小就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也萌生了长大后做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高中毕业那年,他在村里的初中做了一名民办教师,从此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从村初中到淄博第一中学,这一干就是四十二年。

当年市里最年轻的高级教师

子承父志,立足三尺讲台。牛超这样自我评价:平凡又普通,没有大的作为,但对得起教师这份职业。

在同事眼里,牛超是个“多面手”:写得一手好板书,徒手在黑板上画地图,所带的班级地理高考成绩连续多年在全市高考中名列前茅,疏导学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只有牛超自己知道,他所取得的成绩都用的是笨办法,背后皆是心血和汗水。

在农村初中任教时,村里的叔叔大爷都把牛超称作“夜猫子”,他是老师中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一位。牛超一边学习一边教学,每天晚上都在办公室备课到深夜,直到明天的课记得滚瓜烂熟,才肯离开办公室。年高考恢复后,牛超考取了淄博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从事地理教学工作。

面对高中学校及学生的要求,牛超深知自己水平的不足,抽时间他就去听老教师讲课,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练就了一身“看家本领”,作为一名地理老师,牛超能徒手在黑板上画圆,也能画出山东地图、中国地图。“牛老师很牛,他能徒手在黑板上画中国地图,就连边边角角都一模一样。”这是不少学生对牛超的评价,听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深入浅出,循循善诱。

当年,牛超的妻子翟爱丽为了他放弃了淄川妇幼保健院的工作,跟随他在淄博一中当了一名校医。“后悔吗?好像年轻时抱怨过几句,但现在看来,又非常值得。”翟爱丽笑着对记者说道,她知道牛超辛勤的工作付出,能得到的回报也是丰厚的。

牛超所教的班级地理高考成绩连续七年在全市高考中名列前茅,班级上本科线人数也多次获得全市第一,他多次被市区评为“教学能手”和“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年,牛超被评为高级教师,这一年他38岁,是淄博市最年轻的高级教师。

沿着祖辈、父辈的足迹,牛超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虽平凡但执着、坚韧。对牛超来说,从教42年里带过近万名学生,送走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桃李满天下,就是他的光荣和骄傲。牛超带过的不少学生,他们高考报考了师范院校,毕业后又回到了淄博一中做起了老师。

9月3日,当牛超又回到淄博第一中学的校园时,在校园里,操场上,不时有老师见面和他打招呼、握着手拉家常,而他的几名学生赵增刚、孙晓红、张宁一直陪伴左右。

(退休后的牛超回到淄博一中的校园)

“牛老师是我们的人生导师,他更像一位父亲。”赵增刚说,他是级的学生,高中三年当年在读书时经常去牛老师家“蹭饭”,是他们这些离家远的学生的“特权”。牛老师的学生大多在求学时受到牛超夫妇的帮助,为他们贴补学费、伙食费、回家的路费……当年,一些家境困难的学生在食堂只买馒头咸菜,每到周末,牛超夫妻俩就炒上几样菜和肉,叫上学生一起吃。“我和老伴那时候吃饭,桌子围了一圈学生,就是一大家子在吃团圆饭。”牛超笑着回忆,这样的“师生饭”持续了二十多年。

“老师是个讲究良心的工作,永远不会大富大贵。”牛超认真地说道,看到这些学生,仿佛又看到了自己。“他们很优秀,做了副校长、教研室主任,带的班级成绩又好,做老师的只有欣慰二字。”

女儿成为大学教授

年,牛超有了女儿,他特意为女儿起名为明哲。“明哲”意味着明事理、懂哲学,牛超解释道,他并不讲求女儿能有多大的成绩,但希望她能明事理识大体,“这么多年,孩子的确没让我们失望过。”牛超满是欣慰地说。

牛明哲从小就在校园里长大,似乎从出生开始,她就和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年幼时,她就拿着石头在家门口的水泥地上写写画画,拿着树枝当教杆,“那时候模仿老师讲课,自己讲给自己听,其实自己什么也不懂。”牛明哲笑称这是自己小时候对老师最单纯的理解,虽然懵懂,但却像粒种子扎下了根。

(牛明哲和留学生们在交流汉语)

(牛明哲在给留学生上对外汉语课)

牛明哲的童年记忆里,父亲仿佛一直在围着学校和学生转,对她的陪伴鲜少。早上没等她醒来,父亲就去带早操早自习,晚上睡着了以后父亲才检查完宿舍回家。“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我爸爸在教室里看自习,我就在窗外隔着玻璃看我爸爸在讲桌上改试卷。”一窗之隔,牛明哲不能把“爸爸”叫出声,但她知道,爸爸工作十分神圣。

在牛明哲看来,执掌教鞭是他们这个家族的优良传统。“我爷爷和爸爸都是老师,爷爷桌上堆满了笔墨纸砚、书稿。”牛明哲从小就知道,自己的爷爷和别人的爷爷不一样,不会只关心自己的吃喝,而是永远和书籍相伴,家里地方不大但是摆满了书,甚至床头上摆放的都是书,家庭氛围的熏陶,让牛明哲教师这个职业的选择多了一丝笃定。

年,牛明哲高考考了分,在可以报考其他热门专业的情况下,她还是报考了聊城师范学院(现聊城大学),志愿毕业后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牛超做了一辈子高中教师,填报高考志愿是他最拿手的,他教过的大多数学生都找他填报志愿,都如愿考上了心仪的学校。有人不理解他,认为明哲的分数原本可以上一个更好的学校、更热门的专业,“有人就打趣我,你这么会报志愿,为什么连自己女儿的学校都没选好。”牛超心里明白,女儿是打心眼里崇拜教师这个职业,他能做的,是给予女儿足够的支持与鼓励。

年毕业后,牛明哲来到淄博职业学院任教。工作之余,受家庭的影响,她不断学习成长的心始终没放下。自年,牛明哲接连考取了曲阜师范大学及山东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的硕士,承担了学校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连年考核优秀,并多次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年,牛明哲评为副教授,牛超由衷为女儿高兴:“我们祖辈都在中小学任教,女儿做了大学老师,是我们家族传统的延续。”

让教学走向世界

在牛明哲的课堂上,能见到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学生。在这里,中文是他们共同学习的语言,也是他们沟通彼此的桥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就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牛明哲说。

9月4日下午,淄博职业学院开学第一堂对话汉语课,牛明哲正和学生们交流假期生活,“你们去了哪里玩?”“博山”“你们吃了什么饭?”“面条和鸡肉”......这看似简单的中文对话,是牛明哲一字一句、一笔一划地教出来的。

来自孟加拉国的力达是一名大二学生。在中国两年时间,他已经能应对日常的沟通和交流,“在牛老师的课堂上,我一下子自己爱上了汉语,我的中文水平提升很快,学习中文的同时,我对中华文化也更感兴趣了。”从年至今,牛明哲已经教授了来自20余个国家的近千名留学生。

如今,牛明哲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大女儿张天怡今年读高一,受朱明哲的影响,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业余时间她学习书法、武术、剪纸。每逢周末、假期,她跟着妈妈和外国学生们交流沟通,虽然年纪小,但天怡依旧会把自己知道的故事和他们分享。“孩子虽然小,但和留学生交流也会有成就感,孩子也能算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份子了。”牛明哲欣赏天怡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常常会鼓励她和留学生交流,时间久了,天怡也有了做老师的想法。

“我想好了,长大了我要像妈妈一样当一名汉语国际教师,教汉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这个想法得到了牛超的支持,“我们家的为师传统,又有了创新,将来可以远渡重洋了。”

逢年过节,牛超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老师”是一个固定而又永恒的话题。虽然每个人从教的年代有所不同,教室里的教学设备也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变成了电子白板、可视化视频教学,但大家的回忆中,教师的情怀是亘古不变的。这百余年间,牛超一家五代人乐此不疲地传承着言传身教的家风,光荣的教鞭在他们手里一代代传递,书写着为人师表的职业精神。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育世家牛超牛老师很牛,带出万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