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岁月稀释不了千年的文化,走进聊城非遗,重拾历史记忆,讲非遗渊源,感匠人初心,体精湛技艺,传文化美德。
东昌木版年画从古画到今的木版年画聊城市东昌府区位于*河下游的鲁西平原,京杭大运河像一条游龙穿越境内,因得运河舟楫之利,明清时期聊城商贾云集百业兴隆,东昌府木板年画应运而生。
东昌府木版年画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东昌府与潍坊杨家埠并称山东两大民间画市,代表着山东木版年画的东西两大系统。
在清末,因为价廉物美,南来北往的船队载着各地的商贩纷纷前来订购,有的商贩根据自己当地的风俗,拿着准备好的画样找到刻板艺人印刷,东昌府木版年画达到鼎盛时期。
东昌府的年画是以各种神像为主,神像其整体造型生动传神、动感性极强,技艺技法高度协调,质朴饱满,人物造型圆中见方,物像结构概括夸张。其代表作品有吉祥画麒麟送子、折扇画、戏曲等十几个种类上百种画谱。
东昌毛笔这是康熙用过的毛笔聊城毛笔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为聊城东昌府毛笔制作的兴隆时期,从业者千余人。
清代第一个状元傅以渐进京会试,即选用聊城上等毛笔。康熙皇帝曾用聊城毛笔撰文赋诗,并为光岳楼题写“神光钟暎”匾额,足见聊城毛笔在当时已享有盛名。
聊城所产毛笔有余种,大小不一。按规格区分有毫长最大的“抓笔”,可写3尺大字;也有可写豆粒状小字的蝇头小楷笔。按制作原料不图分为“羊毫”、“狼毫”、“兼毫”、“七紫三羊”等等。
聊城文化界人士普遍认为,东昌府毛笔是中国民间技艺的瑰宝,对它的挽救和保护具有重要价值。聊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东昌府毛笔则是凝聚着聊城历史辉煌的名牌,是一个城市文化内涵最好的体现形式。
聊城葫芦大师刻刀下的阵地葫芦雕刻,取材虽然常见,但刀工不凡。聊城的葫芦雕刻在明清时期名声大噪,不管是南来北往的商人还是文人雅士都对葫芦爱不释手。
聊城葫芦雕刻的技艺起源有很多种传说,民间比较认同的宋代王和尚所创。擅长绘画和雕刻的宫廷艺人王和尚,因年事已高,告老还乡,老家盛产葫芦,于是王和尚就在葫芦上雕刻出精美的团。最初的葫芦雕刻内容多以老百姓熟悉的戏文为主,八仙人物、才子佳人等。
无论起源到底是哪种,聊城的葫芦雕刻技艺却是真格的,雕刻的图案线条流畅,内容丰富。
临清贡砖一块砖顺河而下进京城“临清砖,北京城”这是在临清当地流传了几百年的一句赞话。临清的砖有其“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的独特品质。临清贡砖源源不断沿着京杭大运河运往北京,在古老北京城的兴建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之所以临清贡砖有此独特的品质还要得益于临清的“水土”。临清地处*河冲击平原,土壤细腻,富含铁质。另外,流经此地的河水清澈无杂质,二者结合和泥烧制的砖异常坚硬。
为确保质量,临清砖窑有一套严格的技术操作规程,经过选土、碎土、过筛、熟土、养泥、醒泥等18道工艺。从进窑到出窑足足火烧一个月,烧制好的贡砖经过“敲”、“看”逐一检验。
在今天的临清市博物馆,当年供给太和殿、天坛用的贡砖依然保存完好,上面印有“大工”“内工”“寿工”等字样的各式临清贡砖,每一块砖上都详细标明了产地、年代、窑户、工匠等信息。
◆◆◆◆◆
关于聊城,关于文化和旅游,你知道的,不知道的,都在这里,快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