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一座具有6000年历史的古城,大运河悠悠流过。
这里临清市的运河钞关曾经征收了全国八分之一商船税收,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
这里阳谷县的景阳冈流传着妇孺皆知的“武松打虎”的传说;
这里东阿县的鱼山曾是七步成诗的曹植最后埋葬的地方。
“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来到“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聊城,探寻这里被大运河浸染的名楼、名阁、名著,为这里浓厚的大运河文化底蕴深深感染!
名楼:宁波有保国寺,聊城有光岳楼聊城的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运河专题博物馆之一,该馆馆长陈清义向记者介绍了聊城与运河千年“城河相依”的故事。
“中国大运河(聊城段)是北系京师,南控江淮,东携青齐,西抱山陕,是数百万漕粮必经之地,为交通重要枢纽。”
陈清义说,“聊城明清时称东昌府,市区的6.3平方公里的东昌湖把东昌运河古城围在中间,古城上的光岳楼是聊城的象征,也是运河上南来北往船只参照的地标,只要看见光岳楼,就知道到了聊城。”
与宁波保国寺的千年历史相比,光岳楼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距今有600多年,它和保国寺一样,同属木结构建筑,是元明木构建筑中唯一保存完好的木构建筑。“四层高的光岳楼高和四边长都是33米,即古代的九丈九尺,古代九为阳数之极,寓意其不可超越。”陈清义介绍,“其中32根直径约0.5米、高11.58米的柳桉木柱从一楼直通三楼,这些柳桉木是从古苏禄国(今菲律宾)经海上通过运河抵达聊城的,这也可证明明朝时中国和古苏禄国的友好往来。”
陈清义还介绍,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经运河路过聊城时要登楼抒怀。康熙皇帝曾四次登楼,留下《神光钟暎》匾额,意为东岳之神光与光岳楼之神光交相辉映。乾隆皇帝更是六次登楼,留下十三首诗篇。“光岳楼与*鹤楼、岳阳楼齐名,与宁波的天一阁等同属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15家成员之一。”陈清义说。
名阁:宁波有天一阁,聊城有海源阁记者在东昌古城发现了一座始建于1840年的私家藏书楼海源阁,它比天一阁晚200多年。与天一阁主人范钦一样,海源阁主人杨以增也曾中进士,并在各地做官。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宣教部主任纪又方向记者介绍,“杨以增曾经在淮安做官,他广交文友,并通过运河把南方收藏到的许多珍本秘籍运至家乡聊城,至清咸丰年间,海源阁的藏书有23万多卷,与江苏常熟的‘铁琴铜剑楼’、吴兴的‘弼宋楼’、杭州的‘八千卷楼’齐名,成为清代著名的四大藏书楼之一。”
记者还了解到在海源阁发生的历史故事。1891年冬,《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专程到聊城海源阁借书,被拒之门外,他有感而发,将这段经历写入《老残游记》。1972年10月,中日邦交正常化,毛泽东送给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楚辞集注》,就是海源阁的影印本。
“和天一阁一样,海源阁也是书不外借,每年晒书。不一样的是,天一阁历经400余年沧桑巍然屹立,而海源阁历经劫难,书本很多散失。剩余的古籍珍本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东省博物馆。”纪又方说。
名著:历史的辉煌跃然纸上聊城作为大运河上著名的码头城市,历史的辉煌不再,但是在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中却有详细的记载,让历史的辉煌跃然纸上。
陈清义告诉记者,《水浒传》中有许多故事情节发生在聊城,如第23回中的武松景阳冈打虎、第26回中的狮子楼斗杀西门庆、第50回中三打祝家庄等故事发生在聊城境内的阳谷县,第50回中的“入云龙斗法破高廉,黑旋风探穴救柴进”的情节发生在聊城境内的高唐县。“虽然《水浒传》讲述的是北宋年间的故事,当时东昌府内的运河还未通,但是作者还是安排了在运河上抢粮的情节,可见作者对聊城运河非常熟悉。”陈清义说。
“《金瓶梅》中有多个情节提到东昌府、阳谷和临清,书中多次提到的临清钞关,是运河漕船纳税处,每年可征收船料税银800万两,居当时运河上的全国八大钞关之首;书中写潘金莲喂养狮猫,这狮猫就是临清特产,还被作为贡品送入皇宫。陈清义告诉记者,“《聊斋志异》中《胭脂》的故事也发生在东昌府,相传当年蒲松龄是骑着毛驴来聊城,在运河旁撷取素材后写成的。上世纪80年代,电影《胭脂》在全国上映,让这一故事广为人知。”
在《老残游记》中的第七回“老残寻书东昌府”中,刘鹗描述了东昌府“无一县不是家家富足,户户弦歌。”对此,陈清义分析:“这说明当时运河带动下的聊城经济十分繁荣。” 来源:宁波日报
聊城最具影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