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邢国的兴衰史
TUhjnbcbe - 2021/2/17 15:45:00
白癜风完全治疗吗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邢字古通“井”,《康熙字典》说:“穴地出水曰井”,古邢台百泉竟流,故称井方,上古时期*帝曾居住在邢台轩辕之丘(干言冈)一带,*帝亲率邢人开发利用井水,建井田,筑邑而居,史称:“*帝凿井,聚民为邑”,此后邢地成为中华繁荣之地,商周时期,祖乙曾建都于此,邢侯建国于此,后世邢人为了纪念*帝的凿井筑邑之德,乃合井、邑二字为一字,即为“邢”,此为邢字得名由来。到秦始皇平定六国,命丞相李斯以小篆字统一天下文字,李斯乃选定合井、邑二字为一字的“邢”字为邢地的专有称呼,此后邢字作为邢台的专称延续至今。

邢国是西周周公旦第四子的封国,侯爵。开国君主名为朋叔,又名靖渊,封地即今邢台市。邢台之名实源于朋叔之前的古邢国,地名邢,是商朝长达年的首都,在商称井方。商末井方就封为侯国,邢侯曾是纣王的三公侯也是因为进谏被纣王杀死。到周成王时期,才封朋叔为邢国。都城邢,即今河北省邢台市。

传说姬苴随父亲周公东征邢地,一日去邢地太行山上打猎,在山前平台草地上看到一头神牛坐北朝南而卧,报告给了周成王,成王乃命召公占卜,以为建国之祥兆,于是周成王封建邢侯于此。周王封建邢国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周王朝平定三监邢侯簋之乱后,为阻止戎狄向中原扩张和监控商遗民和东夷,封建卫国于商故都,封建燕国于燕山地区,但燕国距中原相当遥远,由燕国通往宗周的道路必须经过太行山东侧平原,很容易被从太行突出的戎狄阻隔,因此封建邢国成为北连燕国,南接卫国,东结齐国的以蕃屏周的重要封国。

西周封建重要诸侯,都要举行隆重仪式,谓之锡命。称为册封。邢侯所受册命在《麦尊铭》、《麦彝铭》中被详细记载。大意为:周成王册封周公旦的儿子到邢地做邢侯,丁亥日这天,已经封国的邢侯到宗周去朝见周王,周王在辟雍隆重接待邢侯,射礼完毕,邢侯登上红旗招展的彩船随王船而行,礼仪终了,周成王又在当天陪邢侯入辟雍宫休息,并在宫中赏赐给邢侯铜戈与臣属二百家,恩准邢侯“用典王命”,按天子礼制建城,出行使用周王的车马服饰。邢侯返国后,高筑邢侯台,祭祀神明,表示自己一定效法父亲周公,在邢国实行统治,屏卫周王朝。不久,周王再次赏赐邢侯,出土于邢台内邱的邢侯簋记载“舍邢侯服,锡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

其后邢国版图和实力因周的赏赐不断增长,边境一度东部达到山东聊城一带,北部达到保定一代,西界太行,南到滑县一带,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其主要城邑有邢(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人(今河北省隆尧县)、鄗(今河北省高邑县)、夷仪(今山东省聊城市)、鄚(今河北省任丘市)、饶(今河北省饶阳县)、聂(今山东省聊城北)等。

《邢国传奇》曾这样记述:

“邢国,西周的一个封国。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周公旦四子姬苴为邢侯,开启了这个国家的历史。周成王在位的时间为公元前至年,而邢被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年,也就是说,它存国余年。然而,这是一个被历史遗忘的年,有关邢国的记载寥寥无几。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认为它或许是因为太平常了。不过,当人们试着走进邢国,哪怕是只言片语的了解,也不由惊叹:历史上的这多年,并不一般。

迁,—个字,道出了邢国的末路悲歌。邢国迁都了,因为被戎狄打怕了。自打建国以来,几百年间,它从未这么做过,似乎也没有这个必要。只是,天子期望、先人厚爱,在公元前年,随着这次不得已的迁都,一切都化为灰烬。于是,这个古国的历史,在后人心中留下了一个沉重的背影,往事莫再提,往事莫再提……它起初的模样,也渐渐淹没在这感慨之中,难以看清。公元前年,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天下由此而变。随后,武王对开国创业有功的大臣、子孙进行了分封。一时,天下被分为50多个侯国。分封天下,这是武王采纳自弟弟姬旦的建议。姬旦,又称周公。他与姜子牙、召公奭(shì)并称三公。两年后周武王病危,他召来三公商议,要将王位传于周公。周公拒绝,并建议王位应由武王长子继承。武王也不同意,认为他的儿子太过年幼(当时只有13岁),无力治理国家。此时,周公打消了他的疑虑,说我来协助他治理国家。于是,武王下诏,在他死后,由弟弟周公“履天子职”。

武王离世,他儿子继位,是为成王。而实际治理天下的则是周公。这引起了周公两个弟弟——蔡和管的不满。蔡、管,分别是蔡国和管国的国王。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看到了机会,借机煽动蔡、管叛乱。蔡国、管国起兵,随即引发了周朝初期的国家大动乱。周公三年东伐,最终平息了叛乱。武庚和管被杀,蔡被流放。

战后,周公一直在反思,为何会发生叛乱?最后他想清楚了,就是那些商朝遗民,借势造反。那么,把他们全杀了?不可能!留在原地,迟早还会生出祸端。如何管理他们,成了周公的难题。最后,他决定用三年时间,进行大移民。他先将天下重新分封。这时,在卫、邢国与燕国之间,一个新的国家——邢国建立了。表面上看,是因为卫、燕之间相距太远,所以在两者“真空”之地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方便管理。其实,这有着深层*治目的。国建立后,周公让邢地的商代遗民,以建造新都城为名,全部强制迁徙到周朝的京都洛邑(洛阳)。目的是为了对他们集中管理,更好地监控其行踪。此外,建立邢国,周公还有这样一种考虑:当时太行山区的晋中、晋南一带,是少数民族戎狄的聚居区域,而戎狄经常东出太行南下侵扰中原各国。邢地正位于南北要道之上,选择邢地建邦封国,可以说是为抵御戎狄设下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邢国的第一任国王是周公第四个儿子姬苴,不过,这个国王当时只有3岁。因此,邢国是由周公代为管理。名义上,姬苴是国王,实际上,邢国真正的国王是周公。史书将这时的周公比作“大朝小国”,也就是说,他一方面管理着周朝,一方面也在管理着邢国。邢国当时的*治地位,史书虽无记载,不过,我们也不难想象。这还仅仅是建国初期。当周成王年满20岁时,周公还朝于成王。七年,这是周公代成王治理周朝的时间。3年后,周公去世。这时的邢国国王姬苴刚好13岁,与成王继承周朝王位的年龄一样。成王为了报答周公,他代姬苴来管理邢国,直到苴年满20岁。七年,也是成王代姬苴治理邢国的时间。种种巧合,汇集在三个人、两个地域上,成就了一段传奇。周公奠定基础,周成王厚爱一层,难怪邢国有这不一样的身份和地位。

在姬苴前往京都接受封侯的那一天,成王的接待既隆重又亲切。二十世纪出土的两件周初青铜器《邢侯簋》和《麦尊》上的铭文便对此有所记载。其中《麦尊》铭文八行字,十分详细地记录了邢侯前往京都接受册封的情景:“在辟雍,王乘于舟,为大礼”、“侯乘于赤旗舟从”、“王射,大龚禽”、“之日王以侯入于寝”。成王先是大礼相迎,然后与姬苴一同乘船游览、野外涉猎、宫中寝息。这种优厚的礼遇与赏赐,显示的既是同辈堂兄弟间的亲情,也能看出周王对邢侯寄予的厚望。不仅如此,当姬苴即将离开京都回到邢国时,成王还给他多户臣民。这其中既有谋士也有普通百姓还有能工巧匠。更为难得的是,成王还命召公奭一同前往,让他来帮助姬苴修建国都。邢国的未来,也由此变得非比寻常。因此,召公奭接到的指示是:邢都要仿照京都而建。那么,邢都会在哪里呢?

长久以来,这是困扰着人们的谜团。直到年,文物工作者在邢台市南小汪出土了一块牛胛骨,学者破译了刻在上面那小而纤细的字体,才解开这一秘密。文中有三个人物出现:召公奭、登程返京复命的王使以及向王使进献神奇宝马的邢侯。内容则讲的是,召公奭和王使一同来邢地为建都选址进行占卜。也就是说,邢都在哪里,凭的就是他们手上的这块牛胛骨了。因此,有学者说:“对于这片卜骨的历史价值,怎么估计也不过分:它是一个考古的信号,预示着南小汪一带是一块文化宝地;它是一把金钥匙,将打开邢国历史的秘密;它是一幅历史的画卷,内有召公、王使依依挥手的场面;它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诉说着邢台遥远的昨天。让我们继续观察它、研究它、发现它。它放射的光彩,将照耀我们探索邢国历史之路。”

在邢都建成之后,成王更是让邢都参照京都礼乐制度,让太行东麓国家,直接到这里来参加各种活动,同时,邢国国王可以代周天子管理东方各国,邢侯是“履天子制”。俨然,此时的邢都为周朝的第二国都。这时的邢国,可以说是周朝的一个*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

正因为邢国的特殊的管理模式和在西周时期的地位,使得邢国真正形成了西依太行,北连燕国,南达卫国,东邻齐国的广阔疆域。近数十年在磁县、邯郸、永年、邢台、内丘、藁城、石家庄、灵寿、曲阳等处都发现有商代的遗址和墓葬。出土的石器生产工具较多,包括刀、镰、铲等物。显示着农业生产已经有相当基础,这时虽已进入青铜器时代,但石器不能骤然全被代替,故青铜器尚未具有重要的地位。出土的陶器中有鬲、豆、盆、瓮、罐、簋等物,也可显示出当地农业的规模。藁城台西村的墓葬中还曾出土蚕丝织成织品,其中经鉴定确认的有平纹绉丝织物“穀”。这当不是游牧人家所能够生产的。这些遗址和墓葬大都属于商代晚期。商代晚期这些地方都已有了农业,就可以证明西周时期这里仍然是农业地区。从此也可以说明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这些地方都是农业区,是由古邢国和西周邢国管理的,而不是由鲜虞、中山等游牧民族占有的。所谓的鲜虞、肥、鼓等,都是在春秋时候,才出现在这一地区的。

史载鲜虞人在西周以前一直生活在太行山以西,在今天的流经山西省五台县的滹沱河支流清水河在西周时期就叫鲜虞水,是鲜虞人的主要聚居地。从西周开始,鲜虞人一直想要东出太行,对肥沃的华北平原一直垂涎欲滴,多次进攻中原,骚扰周疆;此时,邢国国势强盛严守中原之门户,抗衡戎狄百余年,不能使其进入中原,史籍中多次记载邢国打败戎狄的记载,有效的捍卫的西周的疆域和中原诸国,履行了屏藩周疆的重任,受到了周王室的高度赞誉,从而留下了邢侯搏戎的美谈,西周青铜器臣谏簋的铭文便记载了“邢侯搏戎”的一次重要战事。

公元前年西周灭亡,东周初立,王室日微,天下大乱,各诸候国互相攻伐,由于邢国由于长期与少数民族戎狄作战,自身实力受到损失;再加上邢国候的软弱无能,致使邢国国势逐渐衰微,无力抵御戎狄的侵伐。鲜虞人乘机沿滹沱河东出太行,占领了邢国北部的大部分疆土,先后形成了鲜虞、肥、鼓、甲氏等部落,其占领的地方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石家庄市的全部和保定市的一部。由于滹沱河两岸土地肥美,适于农牧,具有冶炼优势,便于制造武器,占领这一地区后,鲜虞人的实力进一步增强,使得鲜虞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军事力量逐渐雄厚。他们的胃口越来越大,继续向南攻城掠地。

周昭王时期,邢国同鲜虞的战事越来越多,邢侯令叔父率兵抵御鲜虞。接下来,邢侯又给叔父立了一个軧国,范围在汦河(今槐河)流域,即今元氏县一带,北边到太平河。于是,以太平河为前线,以鲜虞为首的部落联盟与以軧国首当其冲的诸侯国南北对垒,征战不断。鲜虞先南下灭掉軧国。并于公元前年(周惠王十五年)和前年,鲜虞、肥、鼓三国连续伐邢,使邢国危在旦夕。多亏齐国救邢,鲜虞才引军北撤。公元前年春,鲜虞出击邢国,次年又征伐卫国,邢君出逃,卫君被杀,齐桓公联合宋、曹、邢、卫诸国的兵力挫败鲜虞,才将邢、卫两国从灭亡中挽救回来。《春秋》所载僖公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中国姓氏大全》称:“古有地名聂北,春秋时属邢国(今山东茌平西),邢国灭亡后属齐”。《左传》的补充记载是:“诸侯救邢。邢人溃,出奔师。师遂逐狄人,具邢器用而迁之,师无私焉。夏,邢迁于夷仪,诸侯城之。”《国语》卷六《齐语·桓公霸诸侯》说“狄人攻邢,桓公筑夷仪以封之”;《管子·大臣》记“狄人攻邢,邢君出,致于齐,桓公筑夷仪以封之”。

公元前年,邢国被卫国所灭。邢国迁夷仪后,说是一个国度,实际上也就是一座孤城,其*河以西的土地已经被鲜虞、肥、鼓瓜分,*河以东聂邑、武邑被齐国所占,鄚邑、饶邑为燕国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邢国的兴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