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风,绿满水城。
不仅城市景观,走进崭新的年,跟随水城一起变得愈加“绿色低碳”的,还有人们的理念、工作与生活。在鲁西化工集团工作的工程师张良芳,就是水城“绿能量”迸发的见证者。“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聊城,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真是非常大。”张良芳深有感触地说,“这几年我们鲁西化工关闭了一、二、四厂,还与其他重化工企业一起退城进园,实行脱硫、超低排放等技术改造,我们聊城的水、空气等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如此,我们的公交车也都升级为新能源汽车,公共自行车系统覆盖了整个城区,极大方便了老百姓的绿色出行。可以说生态环保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春色满目惹人醉。近年来我市大力加强资金整合、政策集成、项目带动、机制创新,构建起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发展新局面,水城生态不断优化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大力推进结构转型升级——
重化工业华丽变身
“年我们就实施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超低排放技术改造,改造前脱硫效率为94%,二氧化硫浓度小于mg/m3;改造后脱硫效率达98%,实现二氧化硫浓度≤35mg/m3。”鲁西化工集团工艺管理部副部长张承峰介绍。我市打造重化工业转型升级样板城市,近年来,全市淘汰小火电机组80.6万千瓦,清理取缔“地条钢”生产企业12家、“散乱污”企业家,关停电解铝违规产能53万吨。
我市建立并完善碳交易、节能量交易等市场化运作机制,推广PPP及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钢铁、水泥、化工、石化、造纸、食品、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推行清洁生产,实施技术改造。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节能环保、高端制造、生物医药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年聊城市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1.6:49:39.4,第三产业占比较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铁腕治理换来天蓝水清
水和空气是最大的民生。我市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网格环境监管体系,要求“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层层签订责任书,环境保护“*政同责”“一岗双责”得到深入落实。
聊城污水处理厂、东阿污水处理厂将处理后的中水用于景观水源;茌平污水处理厂将处理达标的中水输送给信发铝电集团用于生产……我市加快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实现城市污水收集率达到90%以上,处理率、达标率达到%。实施“千亩表流、百亩潜流”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扎实推动河长制各项工作,河湖渠面貌大为改观,到年底,全市主要河流化学需氧量浓度同比改善4.9%、氨氮浓度同比改善51.8%,初步测算消除劣Ⅴ类水体比例达到75%。卫运河、马颊河、徒骇河等三条省控主要河流化学需氧量浓度大幅改善,有效提升了河湖生态保障能力。
打造京津冀鲁豫雾霾治理示范区。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利剑斩污”专项行动,对不达标砖瓦窑厂、未达标燃煤机组、劣质散煤及加工品零售、环境违法违规机动车、施工现场扬尘污染、沙石料厂、禁燃区散煤等实施8个“清零”,年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分别改善9.93%、17.4%、41.9%和2.44%,蓝天白云天数增加45天,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显著。
加快新技术新能源应用推广——
“绿色”城市交通蔚然崛起
作为全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全国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我市依托中通客车和时风集团两大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大力推行绿色交通,中心城区公共交通节能环保车辆覆盖率近%,县(市区)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占比90%以上,对山东省及华北地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优化城市交通体系起到极好的示范作用。
形成资源共享、开放兼容的现代交通运输信息网络。我市大力推进“互联网+交通运输”,开发应用了公共营运车辆智能化运营管理系统、公众出行查询和信息发布系统,研发运营了水城出行平台,市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中心业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极大方便了居民公共出行。
建立起完善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我市在中心城区及5个县建立公共自行车工程,城市公共自行车发卡量已达7.6万余张,并且发行水城通卡,实现了公交卡与公共自行车卡双卡合一。加快加气、充换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凤凰工业园、*山路、南苑新城、柳园北路等13座城区快充站,建成青银高速、济馆高速服务区6座城际快充站,共台直流充电桩,初步形成了“城区全覆盖、县域广辐射、高速深融合”的城市“绿色”交通整体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