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读了《平凡的世界》,彼此交流读后感,收获颇丰。”近日,记者在聊城一中采访时,高一(1)班学生赵静雅表示,以前,她一个人读,最多只能体会到某些句子、语言的巧妙,但和父母一起读书后有了新的感悟。
这是聊城一中依托省级首批语文学科基地建设,策划各种特色课程活动的“亲子共读”中发生的一幕。此外,该校还通过打造精品社团、召开诗词大会、举办“阅读文化节”、亲子共读一本书、走进农村赠书、作读书报告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生活,拓宽了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擦亮底色,突出特色课程开发
除聊城一中外,聊城市还有3所学校被评为第二批省级学科基地,通过开展多种课程,全力打造市内领先、省内一流的特色学科。
以聊城市第一实验学校的地理学科为例。该校围绕国家课程、校本化课程、乡土地理课程、研学课程、学科融合课程、竞赛活动课程等制定了翔实的实施方案,开展了多样的活动,取得显著成果。
一是研发校本教材,开发研学课程。利用聊城市运河博物馆、聊城大学天象馆等科普基地,东阿阿胶博物馆、聊城市科技馆等研学基地,组织学生团队合作,开展了以“探寻*河流域、助推生态保护”“我眼中的大美中国——地域文化交流”等研学实践活动等。此外,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和竞赛课程,如“‘中国智慧’——农历二十四节气”“城忆城遗?聊城”“地理竞赛辅导”课程,并依托知行地理社团以及地理学科周等活动,挖掘鲁西传统文化,开阔学生的眼界。
二是强化专题培训,示范带动发展。学校分别与聊城大学和县(市、区)高中学校开展基地共建工作并进行交流研讨。如,与莘县实验高中开展线上教研讨论基地建设与“知行地理”教学主张;与东阿一中开展线上教研两校教学模式。举行了聊城市地理学科基地研讨会,邀请聊城市教研室主任马春玲主持,舒德全、刘长增等多位专家名师指导,探讨大单元教学等先进教育理念,解析高考评价体系,带动聊城高中地理学科发展。
挖掘资源,打造生态学习环境
学科基地配合课程实施,借助自身优势,大力挖掘学能、教能、研究性学习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了更好的生态环境。
聊城一中语文学科基地通过建立学科基地项目部,丰富学校图书馆建设,配备图书3D定位系统、智能书架系统、自助查询系统、自助借还系统、自动分拣系统、机器人辅助借书系统、24小时书香亭、微阅读朗读亭等多种现代化、智能化、人性化的设施设备,全面建构语文阅读智慧课堂。此外,实现阅读课与学校图书馆的深度融合,开展阅读教研、阅读实验课,开展讲座、读书会、“把新华书店请进校园”等阅读推广活动,坚持搭建各类阅读教学资源平台,完成了各种阅读活动的序列化、系统化、常态化建设。
聊城三中信息技术学科基地建立了“面向创客、功能连通”的创新型学习空间——面向全体学生的常规教学层、面向部分学生的社团层和面向少数特长学生的竞赛培优层,每个层面设计了相应的活动室,形成“”的空间布局。其中,“8”是8个微机室,用于常规的课堂教学,“9”是9个社团活动室,“6”是6个培优竞赛室。每年,学校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技术教学和实践环境的改善。如,建立的创新实验室里有人工智能机器人、创客马拉松设备、无人机、3D打印设备和激光雕刻机等先进科技设备。学生可以用计算机编程和开源硬件搭建智能机器人,可以设计智能物流分拣系统,可以设计3D建模打印、激光雕刻等。通过零距离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动手能力。
注重实验,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是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有效途径。
高唐一中生物学科基地以“立足课程,注重实验,